《孝经纪事》-清-陈澧

2024-09-14T09:03:01

孝经纪事
  
  (清)陈澧 辑
  
  
  孝经纪事引
  
  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,圣贤教人之书也。而《孝经》尤简约,朝廷以此试士,本以圣贤之教教天下,而士但以为考试题目而已。世之劝人为善者,乃至取巫觋语而刊布之,不亦慎乎?古人尊信《孝经》之事,群书所载甚多。今取其见十七史者若干条,抄而刻之,其余更俟续刻焉。咸丰十一年二月。
  
  孝经纪事
  
  《孝经》:十三经皆圣人教人之书也,而至德要道尤在《孝经》。其书最少,其义最显。近年考试□(一)。功令增《孝经》论,盖欲天下人人读之。此所以顺天下也。自□功令颁布以来,不知天下果人人读之欤?其读者视为圣人教人之书欤?抑但视为考试题目欤?而世俗之人方取浮屠道士之语写刻传布,以为可以劝善戒恶而不知求之圣人之书,非所谓好仁。不好学其蔽也愚欤?澧既刻《孝经》唐石台本,又刻开成石经本,乃抄十七史中论说《孝经》之事若干条为一帙以缀后,将来有续抄者更当增入之,欲以此为读《孝经》者劝,使知其不可不读而 [不]徒为考试题目而已也(二)。【『而』字下当脱『不』字——寿昌校。】
  
  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》:曾参,尚武城人(三),字子舆,少孔子四十六岁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,故授之业,作《孝经》(四)。
  
  《汉书艺文志》云(五):汉兴,长孙氏、博士江翁、少府后仓、谏大夫翼奉、安昌侯张禹传之,各自名家。【《孝经》】
  【要添『孝经』二字(六)。】
  
  《汉书疏广传》云(七):[广徙]为太傅,[广]兄子受……为少傅(八),……在位五岁,皇太子年十二通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。
  
  《后汉书六十二叶荀爽传》曰(九):[故]汉制使天下诵《孝经》。
  【采此条以见人人皆当读《孝经》。】
  
  《后汉书儒林传》(十):明帝即位,……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《孝经章句》(十一)。
  
  《后汉书盖勋传》(十二):[凉州刺史]宗枭患多寇叛(十三),谓勋曰:『凉州寡于学术,故屡到反暴(十四),今欲多写《孝经》,令家家习之,或使人知义(十五)。』
  
  《晋书刘超传》(十六):恭帝时年八岁,虽幽厄之中,超犹授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。
  
  《晋书车允传》(十七):孝武帝尝讲《孝经》,仆射谢安侍坐,尚书陆讷侍讲(十八),侍中卞忱执读(十九),黄门侍郎谢石、吏部郎袁宏执经,允与丹阳尹王混擿句(二十),时论荣之。
  
  《晋书皇甫谧传》(二十一):[笃终制曰](二十二):平生之物皆无自随,唯赍《孝经》一卷(二十三),示不忘孝道。
  【采此条以见终身不可离《孝经》。】
  
  《宋书何承天传》(二十四):皇太子讲《孝经》,承天与[中庶子]颜延之同为执经(二十五)。
  
  《南齐书张敬儿传》(二十六):敬儿始不识书,晚既为方伯,乃习字读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(二十七)。
  【采此条亦见武人当读《孝经》。】
  
  《南齐书王俭传》【八叶】(二十八):[后]上使陆澄诵《孝经》(二十九),自『仲尼居而还』 (三十),俭曰:『澄所谓博而寡要,……』乃诵『君子之事上』章。上曰:『善。张子布更觉非奇也。』
  
  《南齐书》(三十一):刘瓛答齐高帝曰:『政在《孝经》。』……帝咨嗟曰:『儒者之言可万宝万世。』
  【采此条以见《孝经》即政事。】
  
  《梁书儒林皇侃传》(三十二):常日限诵《孝经》二十徧以拟观世音经。
  
  《梁书庾子兴传》(三十三):五岁读《孝经》,手不释卷。或曰:『此书文句不多,何用自苦?』答曰:『孝德之本,何谓不多?』
  【采此条亦见《孝经》虽少,所包实多。】
  
  《梁书王僧孺传》(三十四):[僧孺]年五岁读《孝经》,问授者此书所载述。曰:『论忠孝二事。』僧孺曰:『若尔,常愿读之。』
  
  《陈书徐陵传》(三十五):皇太子入学,释奠百司陪列,孝克发《孝经》题后主诏,皇太子北面致敬。【孝克,陵子】(三十六)。
  【采此条以见赏者当读《孝经》。】
  
  《陈书徐陵传【子份】》(三十七):陵尝遇疾,甚笃。份烧香泣涕,跪诵《孝经》,日夜不息,如此者三日。陵疾豁然而愈。
  【《南史》同(三十八)。】
  【采此条以诱俗人。下三条同。】
  
  《南史文学岑之敬传》(三十九):之敬始以经业进,而博涉文史,雅有词笔,不为醇儒(四十),性谦谨(四十一),未尝以才学矜物,接引后进恂恂如也。
  
  [每]忌日(四十二),营斋必躬自洒扫涕泣终日,士君子以笃行称之。
  
  之敬年五岁读《孝经》,每烧香正坐。(四十三)。
  
  《南史隐逸顾欢传》(四十四):[又]有病邪者问欢(四十五)。欢曰:『家有何书?』答曰:『唯有《孝经》而已。』欢曰:『可取「仲尼居」置病人枕边,恭敬之自差也(四十六)。』病者果愈。后人问其故。答曰:『善禳恶,正胜邪。此病[者]所以差也(四十七)。』
  
  《南史隐逸沈麟士传》(四十八):遗令棺中依皇甫(四十九),……[依]士安用《孝经》(五十)。
  
  《魏书逸士冯亮传》(五十一):遗诫兄子综,敛以衣幍(五十二),左手持板,右手执《孝经》一卷。
  【古人屡有此事。】
  
  《北齐书王纮传》(五十三):年十三见扬州辞史[太原]郭元贞(五十四)。元贞抚其背曰:『汝读何书?』对曰:『诵《孝经》。』曰:『《孝经》云何?』曰:『在上不骄,为下不宄(五十五)。』[元]贞曰(五十六):『吾作刺史,岂其骄乎?』 纮曰:『公虽不骄,君子防未萌,亦愿留意。』
  
  《北齐[书]儒林传序》(五十七):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,诸学徒莫不通讲。
  
  《北周书齐炀王宪【子贵】传》(五十八):少聪敏。……始读《孝经》,便谓人曰:『读此一经,足为立身之本。』
  
  《北周书颜之仪传》(五十九):[颜之仪]三岁能读《孝经》。
  
  又《萧大圜传》(六十):[萧大圜]年四岁能诵《三都赋》及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。
  
  《周书长孙澄传【长孙书传后】》(六十一):魏文帝尝与太祖及群公宴。从容言曰:『《孝经》一卷,人行之本,诸公宜各引要言。』澄应声曰:『夙夜匪懈,以事一人。』座中有人次曰:『匡救其恶,既而出合(六十二)。』太祖深叹澄之合机,而谴其次答者。
  【《北史》略同。】
  
  《北史于【仲文】传【于栗禅传后】》(六十三):[于仲文]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文帝。问曰:『闻儿好读书,书有何事?』对曰:『资父事君,忠孝而已。』周文甚嗟叹之。
  
  《北史封伟伯传【封轨之子】》(六十四):[太尉清河王]怿亲为《孝经解诂》(六十五),命伟伯为难例九条,皆发起隐漏。
  
  《太平御览》(六十六):刘盛不好读书,只读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。曰:『诵此能行足矣,安用多诵而不行乎?』
  【查《困学纪闻》,此出《北史》。】
  
  苏绰戒子威云(六十七):『读《孝经》一卷足以立身治国,何用多为?』
  
  《隋书儒林何妥传》(六十八):苏威[尝]言于上曰:『臣先人每诫臣云:「只读《孝经》一卷足可立身治国,何用多为?」』上亦然之。
  
  《隋书郑译传》(六十九):(帝下)诏曰(七十):『译嘉谟良策(七十一),寂尔无闻,鬻狱卖官,沸腾盈耳。若留之于世,在人为不道之臣;戮之于朝,入地为不孝之鬼。有累幽显(七十二)。无以置之,宜赐以《孝经》,令其熟读。』
  
  《隋书韦师传》(七十三):初就学,始读《孝经》。舍书而叹曰:『名教之极,其在兹乎?』
  
  《隋书文学传王頍》(七十四):[王頍]年二十尚不知书。为其兄颙所责怒,于是感激,始读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,昼夜不倦。
  
  《旧唐书天宝年》(七十五):诏天下民间家藏《孝经》一本(七十六)。
  
  《新唐书元宗本纪》(七十七):天宝三载,……诏天下家藏《孝经》。
  
  《新唐书礼乐志【五叶】》(七十八):太宗观释奠于国子学,诏祭酒孔颖达讲《孝经》。
  
  《新唐书【四十四、二】选举志》(七十九):[而]明经之别有五经,有三经,有二经。……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皆兼通之。
  
  《新唐书【百三十】杨玚传》(八十):玚从父兄晏精《孝经》学,常手写数十篇,可教者辄遗之。
  【采此条以见当刻《孝经》分遗。】
  
  《新唐书百【六十二】独孤及传》(八十一):[独孤及]为儿时读《孝经》。父试之曰:『儿志何语?』对曰:『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。』
  【查《旧唐书》,有则不引此。】
  
  《新唐书【一百六】赵弘智传》(八十二):[入]为陈王师,讲《孝经》百福殿,于是宰相、弘文馆学士、太学生皆在。弘智举五经,诸儒更诘辩随问酬(八十三),悉舌无留语(八十四)。高宗喜曰:『试为我陈经之要,以辅不逮。』对曰:『天子有争臣七人,虽无道,不失天下,愿以此献。』帝悦,赐绢二,名马二(八十五)。
  
  《新唐书【百九十六】儒学[上]孔颖达传》(八十六):皇太子令颖达撰《孝经章句》(八十七)。因文以尽箴讽(八十八)。
  【《旧[唐]书》云(八十九):庶人承干令撰《孝经义疏》(九十),颖达因文见意,更广规讽之道,学者称之。 】
  
  《新唐书 儒学[下]褚无量传》(九十一):皇太子及四王未就学,无量以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五通献帝。帝曰:『朕知之矣。』
  
  《新唐书【百九十七】循吏韦景骏传》(九十二):……[后]为贵乡令,有母子相讼者。景骏曰:『令少不天常自痛。尔幸有亲而忘孝耶(九十三)?教之不孚,令之罪也。』因呜咽流涕,付授《孝经》,使习大义。于是母子感悟,请自新。遂为孝子。
  
  《新唐书【百六十四】薛放传》(九十四):帝穆宗尝问:『朕欲学经与史,何先?』放曰:『六经者,圣人之言,孔子所发明天人之极也。《史记》道成败得失,亦足以鉴,然谬于是非。非六经比。』帝曰:『吾闻学者白首不能通一经,安得其要乎?』对曰:『《论语》,六经之菁华也;《孝经》,人伦之本也。汉时《论语》首立于学宫。光武令虎贲士皆习《孝经》,元宗[亲]为注训(九十五)。盖人知孝慈则气盛和乐也。』 帝曰:『圣人以孝为至德要道,信然。』
  
  《新五代史南平世家【卷六十九】》(九十六):汉遣国子祭酒田敏使于楚,假道荆南。……敏以印本五经遗从诲。从诲谢曰:『予之所识,不过《孝经》十八章尔。』敏曰:『至德要道,于此足矣。』敏因诵『诸侯章』曰:『在上不骄,高而不危,制节谦度(九十七),满而不溢。』 从诲以为讥己,即以大卮罚敏。
  
  《后汉书循吏仇览传》(九十八):注云:谢承书曰:『览为县阳遂亭长,好行教化人。羊元凶恶不孝(九十九)。其母诣览言元。览呼元,诮责元以子道。与一卷《孝经》,使诵读之。元深改悔,到母床下谢罪曰(一百):「元少孤,为母所骄。谚曰:『孤犊触乳,骄子骂母。』乞今自改。」母子更相向泣。于是元遂修孝道,后成佳士也(一百零一)。』
  
  《说文》【十五末】(一百零二):[许冲上书曰](一百零三):『……臣父,故太尉南阁祭酒(一百零四)。……[慎又]学《孝经》孔氏古文说(一百零五)。文古《孝经》者(一百零六),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。建武时给事中议郎卫宏所校。皆口传,官无其说。谨撰具一篇并上。』
  
  《太平御览》【六百八】:《唐书》曰(一百零七):长庆中,上谓兵部侍郎薛放曰:『……六经所尚不一,至学之士白首不能尽通(一百零八),如何得其要乎?』对曰:『《论语》者,六经之菁华;《孝经》者,人伦之大本,穷理之要道(一百零九)。真可谓圣人至言。是以汉朝《论语》首列学官,光武令虎贲之士皆习《孝经》。元宗亲为《孝经》注解(一百一十),皆使当时大理。海内久安(一百一十一),人知孝节,气感和乐之所致也。』上曰:『圣人谓孝为至德要道,其信然乎(一百一十二)?』
  【查《旧唐书》,有则不引《御览》。】
  【采此条以见经学必以《孝经》为先。】
  【司马氏《书仪》(一百一十三)。】
  【采此条以见童子必当读《孝经》。】
  
  《临川集赠太师中书令勤威冯公【守信】神道碑》(一百一十四):公虽在军旅,数以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为人讲说,人尚以儒者目之。至是真宗召问,出《孝经》使讲,公讲『天子』一章,因言:『[自]天子至于士不可以无学(一百一十五),学不必博,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皆圣人以诲学者言行之要,臣愚不足以尽识,然所以事陛下,不敢一日而忘此。』真宗嗟叹者久之。
  【采此条以见武人尝读《孝经》。】
  
  《朱子文集【政迹卷二】南康任示俗》云(一百一十六):《孝经》云:『用天之道,因地之利,【谓依时及节耕种田土。谨身节用,谨身,谓不作非违,不犯刑宪;节用,谓省使俭用,不妄耗费,以养父母。人能行此三句之事,则身安力足,有以事养其父母(一百一十七),使其父母安稳快乐。】此庶人之孝也( 一百一十八)。【庶人,谓百姓也。能行此上四句之事,方是孝顺,虽是父母不存,亦须如此,方能保守父母产业,不至破坏,乃为孝顺。若父母生存,不能事养;父母亡殁,不能保守,便是不孝之人。天所不容,地所不载,幽为鬼神所责,明为官法所诛,不可不深戒也。】
  
  以上《孝经》「庶人章」正文五句,系先圣至圣文宣王所说,奉劝民间逐日持诵,依此经解说,早晚思惟,常切遵守,不须更念佛号、佛经,无益于身,枉费力也。』
  【此条最佳。】
  【寿昌按:此条已入《读书记》。】
  
  《直斋书录解题》(一百一十九):御注《孝经》一卷,……唐孝明皇帝撰并序。……号为『石台《孝经》』。……家有此,刻为四大轴,以为书阁之镇。
  
  《汉执金吾丞武荣碑》(一百二十):阙。帻传讲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。
  
  《从政遗规》载(一百二十一):颜光衷【名茂猷,福建平和人,崇祯会元。】《官鉴》云:明孝宗为皇太子,有典玺郎覃吉温雅诚笃,识大体,通书史,议论方正,虽儒生不能遇,辅导东宫之功居多,东宫尝念高皇经,见吉,至以《孝经》自携。【原注云:内官能如此,见大识体。】
  
  《困学纪闻》所引(一百二十二):刘盛不好读书,只读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。曰:『诵此能行足矣,安用多诵而不行乎?』【查《太平御览》。】
  
  《后汉书循吏仇览传》(一百二十三):注云:谢承书曰:『览为县阳遂亭长,好行教化人。羊元凶恶不孝。其母诣览言元。览呼元,诮责元以子道。与一卷《孝经》,使诵读之。元深改悔,到母床下谢罪曰:「元少孤,为母所骄。谚曰:『孤犊触乳,骄子骂母。』乞今自改。」母子更相向泣。于是元遂修孝道,后成佳士也。』
  【可见宋泉非虚诞。】
  
  或问曰:『汉陇右刺史宋泉【《后汉书》作枭,章怀注云:《续汉书》枭字作泉也,】患多寇叛,欲多写《孝经》,令家家习之,庶或使人知义,诏书诘责,坐虚慢征,【见《后汉书盖勋传》。】然则讲《孝经》者得无虚慢乎?』余应之曰:『否。《孝经》言天下修身、慎行、德教,加于百姓、卿大夫,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云云。』【下阙。】(一百二十四)
  【校记】
  
  (一)□处原空一格。下同。
  
  (二)『不』字原无,据寿昌校补。
  
  (三)四库本作『南』 。
  
  (四)此条见《史记》卷六十七,列传第七。四库本『作《孝经》』后尚有『死于鲁』三字。
  
  (五)此条见《汉书》卷三十,志第十。
  
  (六)夹注『孝经』二字应补于『艺文志』下。
  
  (七)此条见《汉书》卷七十一,传第四十一。
  
  (八)方括号内文字原脱,据四库本补。下同。
  
  (九)此条见《后汉书》卷九十二,列传第五十二。原作:『故汉制使天下诵《孝经》,选吏察孝廉。』
  
  (十)此条见《后汉书》卷一百九,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。
  
  (十一)『通』原作『道』。据四库本、中华本改
  
  (十二)此条见《后汉书》卷八十八,列传第四十八。
  
  (十三)『宗』中华本、四库本均作『宋』。
  
  (十四)『到』 中华本、四库本均作『致』。
  
  (十五)『或』前今本有『庶』字。『人』,四库本作『民』。
  
  (十六)此条见《晋书》卷七十,列传第四十一。
  
  (十七)此条见《晋书》卷八十三,列传第五十三。『允』,四库本作『胤』。下同。
  
  (十八)『讷』,四库本作『纳』。
  
  (十九)『忱』,四库本作『耽』。
  
  (二十)『擿』,四库本作『摘』。
  
  (二十一)此条见《晋书》卷五十一,列传第二十。
  
  (二十二)此处四库本作『着论为葬送之制,名曰「笃终」,曰:』。
  
  (二十三)『赍』或作『賷』。
  
  (二十四)此条见《宋书》卷六十四,列传第二十四。
  
  (二十五)『中庶子』三字原无,据四库本补。
  
  (二十六)此条见《南齐书》卷二十五,列传第六。
  
  (二十七)『字』,四库本作『学』。
  
  (二十八)此条见《南齐书》卷二十三,列传第四。
  
  (二十九)『后』字据四库本补。
  
  (三十)『还』,四库本作『起』。
  
  (三十一)此条不见《南齐书》,而见《南史》卷五十,列传四十,文字略同。殆误作《南齐书》。
  
  (三十二)此条见《梁书》卷四十八,列传第四十二。『侃』,四库本作『偘』。
  
  (三十三)此条不见《梁书》,而见《南史》卷五十六,列传四十六庾域条。殆误作《梁书》。『兴』殆『舆』之误。
  
  (三十四)此条见《梁书》卷三十三,列传二十七。
  
  (三十五)此条见《陈书》卷二十六,列传二十。亦见《南史》卷六十二。
  
  (三十六)据四库本、中华本,『陵子』当作『陵弟』。
  
  (三十七)此条见《陈书》卷二十六,列传二十徐陵子俭、份、仪条。亦见《太平御览》卷六百十,学部四,三国典略。
  
  (三十八)此条不见《南史》。
  
  (三十九)此条见《南史》卷七十二,列传第六十二,亦见《陈书》卷三十四。
  
  (四十)『为』,《册府元龟》引作『愧』。
  
  (四十一)『谨』原稿作『谦』,据四库本改。
  
  (四十二)『每』字原稿无,据四库本补。
  
  (四十三)此条见《南史》卷七十二,亦见《陈书》卷三十四。当前移。
  
  (四十四)此条见《南史》卷七十五,列传第六十五。
  
  (四十五)『又』,据四库本补。
  
  (四十六)『差』当作『瘥』。下同。
  
  (四十七)『者』字原无,据四库本、中华本补。
  
  (四十八)此条见《南史》卷七十六,列传六十六。
  
  (四十九)这段文字与四库本、中华本颇不同,兹录如次:『以杨王孙、皇甫谧深达生死,而终礼矫俗,乃自为终制,遗令:……』
  
  (五十)『依』字据四库本补。
  
  (五十一)此条见《魏书》卷九十,列传第七十八。
  
  (五十二)『幍』,四库本作『 』。
  
  (五十三)此条见《北齐书》卷二十五,列传第十七。
  
  (五十四)『太原』二字原稿无,据今本补。
  
  (五十五)『宄』,四库本、中华本作『乱』。
  
  (五十六)『元』字原稿无,据今本补。
  
  (五十七)此条见《北齐书》四十四卷,列传第三十六。亦见《北史》卷八十一。『书』字原稿无,据今本补。
  
  (五十八)此条见《周书》卷十二,列传第四。《北周书》,今均作《周书》。下同,不另注。
  
  (五十九)此条见《周书》卷四十,列传第三十二。
  
  (六十)此条见《周书》卷四十二,列传第三十四。
  
  (六十一)此条见《周书》卷二十六,列传第十九。原作“长孙绍远、弟澄”。《北史》卷二十二,列传第十长孙道生条略同。
  
  (六十二)『而出』二字,《北史》作『出西』。
  
  (六十三)此条见《北史》卷二十三,列传第十一,《隋书》卷六十四略同。『禅』四库本作『磾』。
  
  (六十四)此条见《北史》卷二十四,列传第十二。《魏书》卷三十二,列传第二十封懿条封伟伯传同。
  
  (六十五)『太尉清河王』五字据四库本、中华本补。
  
  (六十六)此条不见《太平御览》,而见《困学纪闻》卷七及《拾遗录》。《十六国春秋》卷八刘盛条略同。
  
  (六十七)此条见《困学纪闻》卷七。『威』原作『盛』,据四库本改。
  
  (六十八)此条见《隋书》卷七十五,列传第四十。亦见《北史》卷八十二。
  
  (六十九)此条见《隋书》卷三十八,列传第三。《北史》卷三十五略同。
  
  (七十)『帝』字原稿有。『下』字据四库本补。
  
  (七十一)『谟』,四库本作『课』。
  
  (七十二)『幽显』原作『函愿』,据四库本改。
  
  (七十三)此条见《隋书》卷四十六,列传第十一。《北史》六十四略同。
  
  (七十四)此条见《隋书》卷七十六,列传第四十一。
  
  (七十五)此条见《旧唐书》卷九,玄宗纪。『天宝年』为『天宝三载』。
  
  (七十六)『诏』原稿作『诲』,据今本改。
  
  (七十七)此条见《新唐书》卷五,本纪五。『元』今本作『玄』。
  
  (七十八)此条见《新唐书》卷十五,礼乐志五。
  
  (七十九)此条见《新唐书》卷四十四,志第三十四。
  
  (八十)此条见《新唐书》卷一百三十,列传第五十五。
  
  (八十一)此条见《新唐书》卷一百六十二,列传第八十七。
  
  (八十二)此条见《新唐书》卷一百六,列传第三十一。
  
  (八十三)『辩』,四库本作『辨』。
  
  (八十四)『悉』原作『患』,据四库本改。
  
  (八十五)前一『二』字下四库本有『百』字,后一『二』字四库本作『一』。
  
  (八十六)此条见《新唐书》卷一百九十八,列传第一百二十三。亦见《册府元龟》卷七百十四。『上』字原稿无,据四库本、中华本补。
  
  (八十七)『撰』,四库本作『譔』。
  
  (八十八)『尽』,原作『画』,据四库本改。
  
  (八十九)『唐』字原无,据四库本补。
  
  (九十)『庶』原作『广』,据四库本改。
  
  (九十一)此条见《新唐书》卷二百,列传第一百二十五。『下』字原无,据四库本、中华本补。
  
  (九十二)此条见《新唐书》卷一百九十七,列传第一百二十二。亦见《旧唐书》卷一百八十五上,文字略同。
  
  (九十三)『耶』,四库本、中华本作『邪』。
  
  (九十四)此条见《新唐书》卷一百六十四,列传第八十九。
  
  (九十五)『元』,今本作『玄』。『亲』字原稿无,据四库本、中华本补。
  
  (九十六)此条见《新唐书》卷六十九,南平世家第九。亦见《十国春秋》一百一,文字略同。
  
  (九十七)『谦』,四库本作『谨』。
  
  (九十八)此事虽见《后汉书》,但文字大异,当载《后汉书补逸》卷十。亦见《续后汉书》卷六十九上,文字稍异。
  
  (九十九)『羊』,四库本作『陈』。
  
  (一百)『到』,四库本作『倒』。
  
  (一百零一)四库本无『也』字。
  
  (一百零二)此条见《说文解字》卷十五序。
  
  (一百零三)『许冲上书曰』原作『臣冲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曰』。
  
  (一百零四)『阁』原作『合』,据今本改。
  
  (一百零五)原无『慎又』二字,据今本补。
  
  (一百零六)『古文』,当『故』之误。
  
  (一百零七)此条见《太平御览》卷六百八,学部二叙经典。
  
  (一百零八)『至』,四库本作『志』。
  
  (一百零九)『要道』,四库本无『道』字。
  
  (一百一十)『元』,四库本、中华本作『玄』。
  
  (一百一十一)『久』,四库本作『乂』。
  
  (一百一十二)『乎』, 今本作『矣』。
  
  (一百一十三)《书仪》,宋司马光撰。此处大概原拟采卷四婚仪下:『男子始习书字,女子始习女工之小者。七岁男女不同席,不共食,始诵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。虽女子亦宜诵之。』
  
  (一百一十四)此条见《临川集》卷八十八。亦见《名臣碑传琬琰集》卷十七。《临川集》,四库本作《临川文集》。
  
  (一百一十五)原稿脱『自』字,据四库本补。
  
  (一百一十六)此条见四库本《晦庵集》卷九十九。
  
  (一百一十七)『事养』, 四库本作『奉养』。下同。
  
  (一百一十八)『庶』,原文均作『广』,据四库本改。下同。
  
  (一百一十九)此见《直斋书录解题》卷三。
  
  (一百二十)此条见都穆《金薤琳琅》卷五,亦见王昶《金石萃编》卷十二。
  
  (一百二十一)《从政遗规》二卷,清陈弘谋辑。
  
  (一百二十二)此条已见前。
  
  (一百二十三)此条已见前,但无夹注。『吏』原作『史』。
  
  (一百二十四)此条殆陈氏自拟。

当前页面是本站的「Baidu MIP」版。发表评论请点击:完整版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