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喧哗的大多数》Azw3+Mobi+Epub+Pdf
内容简介
只读标题、造谣辟谣、情绪发泄、顺手点赞、洗白拉黑、推文时代、社群轰炸……在互联网呈现的种种议题之下,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:
●有些人一旦听到与自己相悖的观点,就会立即进入反驳模式;
●大家太容易站队自嗨,热衷于赞扬或贬损一件并不完全了解的事;
●沉迷现成的“标签/人设/关键词”,它们占据大脑,并取代思考;
●令人犹豫再三的,不是慎重思考,而是“我这么说会不会被认同”;
……
互联网是否真的有记忆?
网络热搜将你引向了哪里,又让你忽略了什么?
为什么在表达越来越便捷的今天,我们离独立思考越来越远?
思考的最关键之处在于——
对自己的动机更为警醒,对他人的动机更为宽容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内容介绍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当今网络发达,人人身处信息洪流之中,持有不同观点者常常无法相互理解,从而爆发矛盾,甚至在网上激烈骂战,网络暴力愈演愈烈。
点赞、跟风、人设、控评、拉黑、站队、洗脑、网暴、带节奏……人们的思考往往被一系列认知偏差、舆论和情绪所影响,很难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。甚至,当人们称赞某人“独立思考”时,他们通常指的是:这个人不再像我讨厌的人那样说话,他听上去更像我赞同的人了。
美国人文学杰出教授雅各布斯对此提出了解决之道,讨论了何为“独立思考”、怎么避免“集体性狂热”、如何“理解异见者”、站在对立者视角看待问题,以及语言暴力的出现可以部分归因于网络技术引发的失控状态,它让从来没有见过面、可能也永远不会见面的人,彼此隔空对话。
雅各布斯旁征博引,结合现实案例,帮助人们化解互联网时代中人际交流的困境,并开始反思我们在互联网中的言论与表达。
作者简介
作者|艾伦•雅各布斯(Alan Jacobs)
美国贝勒大学荣誉学院人文学科杰出教授、宗教研究系常驻教师。
著有:《纳尼亚传奇:C.S.刘易斯传》《原罪:文化史》《阅读的神学》。
他关于文学、文化的评论文章广泛刊登于《波士顿环球报》《美国学者》《牛津美国》等。
其代表作《如何再次拿起书》于2019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。
译者|刘彩梅
70后,河南濮阳人,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,获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、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。译有《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》《小邮差的奇幻之旅》《生活质量疗法》等。致力于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学的推广。现供职于国家开放大学。
**此处内容需要查看完整版评论回复后方可查看**
当前页面是本站的「Google AMP」版。查看和发表评论请点击:完整版 »